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未来
时间: 2025-04-19 02:14:06 | 作者: 华体会首页登录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各位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hmgg021
对于德军将领在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赞叹不已。
德军的战术素养与指挥能力毫无疑问要超过苏军一大截,所以苏德两军会战,德军往往能打出1:3以上的交换比。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一共生产了飞机约11万架,苏联在1941年—1945年生产的飞机超过14万架。
但是德国的飞机要分配到非洲、意大利、法国西线(应对英美)、苏联等多个战场,真正投放到苏德战场的大致在一半左右。
然后还有美国与英国援助了近2万架飞机,所以苏德飞机对比就是16万VS5万,差不多就是3倍差距。
二战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约2.2万台坦克,欧洲战争缴获了大致有1万台坦克,总体在3万台坦克左右。
战前就拥有2.2万台坦克,二战期间还生产了11万台坦克,加上西方援助了1万台坦克,总体拥有14万台坦克。
德军3万台坦克能用在苏德战场的大致有2万台,而苏联拥有的则是14万台坦克,双方实力对比是1:7!
战前,德国工业能力冠绝欧洲,吞并整个欧洲之后德国的工业能力应该还有大幅度增长。
苏联在战前还不算一个工业很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在战争中工业产能反而远超德国呢?
每一头牛不一样的部位的肉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屠宰场的工人将一头牛分解成不同部分,每个工人只负责某一个部位的肉类。
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成品,逐步从小变大,就像许多支流最终汇聚成一条大河一样,各个部件装配的支流汇合起来,到最后进入总装配线。
汽车整车就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下生产线,流出车间,走向市场,交到消费者手中。
福特发明的这个流水线生产模式让汽车生产效率大增,美国制造业工厂纷纷效仿,让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
手工业作坊最大的特点是“计件报酬”,这个薪酬制度传导到工厂就是计件工资制度。
一则任何人之间生产差异不大,二则很容易质检,很适合早期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当福特公司投资英国的时候,传统的计件工资制度却与流水化工业生产格格不入。
一方面流水化生产模式对于管理部门要求很高,需要管理部门协调各个零件加工部门;
另一方面在制定每个生产节奏的程序的时候都考虑了工人的生产动作,使工人能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序。
就算部分工人想要提高产量,受流水线生产模式制约也不可能提高工资,反而有可能因为生产残次品而被扣薪水。
对于汽车这样高度复杂、质检难度很高的产品,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低劣,各零件生产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英国当时的工厂,管理人员从来不下生产第一线,经理们从不会去生产车间这种“脏乱差”的地方。
同样,法国、德国、意大利也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能接受这种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
欧洲的汽车行业一直到1960年代才逐渐接受这一制度,到1970到1980年代才逐渐在生产效率上赶上了美国同行。
美国和苏联在战时迅速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管理模式开始生产飞机、坦克以及各种武器。
这不但导致德国军工生产效率相比来说较低,也对德国武器装备设计思路产生了负面影响。
很多设计出来的武器一开始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与其他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这造成了一个结果:
让德国输掉战争的不是将帅谋略不行,而是整个欧洲因为傲慢与故步自封,被后起之秀的美苏用流水化生产模式所打败。
在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30万架飞机,是德国的3倍,还造了100多条航母是日本的10倍。
至于远洋运输的货轮基本是一天下水一条的速度,这样的速度连发明大名鼎鼎的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部队都只能望洋兴叹——
汽车有数万个零件,设计寿命往往在十年以上,期间要经历风霜雨雪,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
现代工业的奇迹之一就是能把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做得可靠性如此之高、可维护性如此之好,成本还如此之低。
恰恰是因为汽车产业管理难度最高,所以,一旦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就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效率与成本的优势。
包括准时化生产(以销定产)、看板管理,标准化作业、自动化与人性化兼顾等等。
美国局限于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体系而长期未能接受日本的先进生产体系,生产效率长期落后于日本。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坦克产量只有德国的十分之一,大概就是2000—3000台水平,还不够苏德战场一场大战役的消耗。
为了应对美国的军事压力,日本举国上下拼了老命也就生产了6.6万架飞机,也就是美国产量的1/6。
如果日本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发明精益生产模式,这是比美国流水线更先进的生产模式。
20世纪初,美国率先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模式,直接引发美国赢得了二战,一跃变成全球头号强国。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流水线生产模式之上创造了精益生产模式,这导致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
要不是美国耍赖掀桌子,用政治手段强行限制肢解日本制造业,日本就不会有失去的三十年。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台,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出口汽车超过500万台,排名还是世界第一!
电动车取代燃油车带来的汽车产业大洗牌,给中国汽车产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在这个大洗牌中间,中国的汽车行业不受传统管理体系的束缚,发展出了更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全面而强大的基础,产业链的高度整合,导致中国制造业效率高、成本低;
最初小康股份计划是在中美同时搞研发与制造,但是磕磕碰碰的探索了几年之后才发现,生产基地还是只能放在中国。
别看美国天天喊着要制造业回流,事实上美国搞制造业不但成本极高,而且因为被选票政治绑架,工厂无法广泛推广智能化应用——
开玩笑,你搞无人智能化工厂,就不能给地方带来就业,地方政府是不会支持的。
另外,在汽车产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上,我们还有一个大杀器,这个大杀器就是工业互联网。
但是,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但是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
虽然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销量超过3000万台,创出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但是我认为这个销量还很大的增长空间。
我的预测是未来中国汽车销售顶峰是年销售9000万台以上,也就是2024年的3倍!
2003年—2004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手机销量开始迅速增加,2003年全年销售是5000万台;
2005—2006年,功能手机进入快速普及的阶段,2006年达到顶峰,手机销售达到1.2亿台。
但是,2007年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手机的定位从通信工具变成智能玩具。
2016年是智能手机销售的高峰,当年国内智能手机销售是5.4亿台,是功能机时代的整整3.5倍。
原因很简单,在无人驾驶之前,汽车内部布局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前面是驾驶位与副驾,后面是乘客位置。
在功能机时代,我们碎片化时间太多,包括等人、等车、等上菜、乘车、上厕所等等,
过去这些碎片化时间是很难熬的,但是有了智能手机,就可以将这些碎片化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
所以,平时即便没多少通信需求的人们也愿意配置智能手机(甚至不止一台),并且在技术进步时不断迭代购买。
这就是说城市人口每天花在通勤的时间是1个小时之后,甚至达到2-3个小时。
假如汽车发展到无人驾驶阶段,未来的智能化汽车不但可以极大提高通勤的品质,还可以极大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公交不发达,加上收入水平低,所以我们交通主要靠走,生活交通半径大致是在家附近几百米范围。
假如你是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打游戏追剧,那么待在汽车里同样也可以躺在沙发上打游戏追剧;
过程没有驾驶的劳累,到了没有停车的烦恼,人的生活交通半径是不是大幅度提高?
所以到了无人驾驶的智能化时代,汽车的覆盖率、渗透率以及升级迭代速度都将远高于过去的交通工具阶段。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国内汽车每年销量增长到七八千万台左右,加上海外销售,总体汽车销量达到1亿台左右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回到之前的主题,汽车产业一旦迭代到智能玩具时代,那么工业互联网与汽车超级工厂的融合将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将彻底改变持续上百年的流水化生产或者精益化生产模式,能让超级工厂迅速生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智能汽车。
即便西方一些国家筑起关税壁垒,也挡不住工业互联网+智能超级工厂所生产的汽车的冲击力。
现在老美或者欧盟还能用关税壁垒挡一挡中国汽车的冲击力,无非是现在中国汽车智能化还不够,汽车对消费的人吸引的势能还不够而已!
最近一两年身边很多人都忧心忡忡,总觉得房地产走下坡路了,无另外的产业能替代房地产,从而看空中国经济未来。
猫哥,现在房地产跌成这个鬼样子,我们不说出生率下降,不说地方债务这么高,我就问一句话,未来还能有啥产业能接替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吗?有这样的产业吗?
2024年中国汽车销售是3000万台,销售金额大致是5万亿左右,房地产高峰时期的2021年,销售金额是18万亿。
也就是说未来我们汽车产业年销售很可能每年都达到房地产最高峰时期的18万亿!
我估计未来智能飞行器也会发展起来,同样是无人驾驶的低空飞行器,会成为汽车产业之外的另一个新兴起的产业增长点。
最近长期资金市场对这个主题炒作得有点过头,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拐点应该还有几年——
目前人类总人口才80亿,扣除生产端与服务端的机器人,按照马斯克估计未来是不是普通人配置两个人形机器人将是常态——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奖获得者就预言,未来十年人类所有疾病都将被AI攻克,未来人类寿命极限是150岁。
什么“今年是这几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统统都是缺乏前瞻性的无聊预言。
事实上我们当下正站在一个AI时代大门口,AI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对很多产业重新定义,从而创造出无限需求与商机。
AI的发展不仅能拓展我们生命的长度,还可以极大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生活质量)。
所以即便从个体角度,未来十年都绝不会是步步走低的趋势,而是步步走高的趋势。
二战前的美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都凭借更先进的汽车生产模式带来一国运的红利。
我觉得还有很要命的一点你没考虑到,ai机器人把人都代替了,造成消费端剧烈萎缩,但政府要改革分配机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样的一个问题不突破,你的美好想法只能是梦想!
汽车兴则国运兴,这段落有点由果及因和武断了,美国是承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尤其是二战时期和搞垮苏联后大量欧洲科学家转移到了美国,带来的技术大爆发。日本则是直接由朝鲜战争带来的大量工业制品订单重新恢复以往的实力,但日本的政治矮子和军事残废注定了其发展上限。德国也是汽车大国强国,甚至强于美国汽车行业,为何二战后未能成为美国一样顶级的超级大国?